你若安好 发表于 2017-1-12 07:52:14

安庆方言大家谈之六十三:“半油篓子”的虚与实

之六十三:“半油篓子”的虚与实 作者:庙门口人
      在皖西南,抑或在更多的地方,譬如说在吴、在楚、在中原,我几乎都听到过用“半油篓子”来藏否人物的比喻。这又恰好与“半桶水”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其“工”则就是那一个“晃”字,说到底,还是功夫阙如,做人不实,成一时口碑。为了写这篇方言俚语小品,我还特地研究了一下“油篓子”的来由。原来是在旧时,有一种用牛皮纸糊起来的油篓子,中间内筐用藤条或柳条编制,成小口大肚的物件,用来盛油,用过几次后,也许是浸多了油的缘故,越发结实,只是不可长久地放在水里浸泡。这种油篓子多为用来长途贩油之用,特别是桐油等,图个挑担子轻便。我想,如果真是半篓油,那担起来走动的话,晃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就难怪了,江湖市井为什么总把那些个没什么真本事,又喜欢到处卖弄出风头的主儿称为“半油篓子”,到底还是“一桶水不响,半桶水直晃”。在安庆,如若被人评论为“那人是个半油篓子”,可能一时半会翻不过身来。警觉的人会卧薪尝胆,发愤摘取“半油篓子”帽子;而另一种人则我行我素,靠的就是“半篓油”一路瞎蒙。我身边就有这号人,像样的文章未见一篇,怎么就成了作协会员,有事没事跟在名人后面屁颠屁颠地混吃混喝,狐假虎威,时间一长,俨然也成了“著名作家”。    也许这就是“半油篓子”的看家行色。记得前些年,常在医疗卫生机构采访,曾与一中医传人聊天,说到脉诊话题,他说,如今这方面“半油篓子”多,但也没办法,谁一开始不是“半油篓子”,问题是人要有自知自明,最好稳重些,保证“不撒不泼”,还能不断“添油”,这样一来,到老也许就是“满篓子油了”。真是一语见地,启发多多,看来“半油篓子”还是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掣肘的关键是要低调地学习与做人,而不是一味地出风头去“晃”。   ​另外,还想说几句题外话。安庆坊间历来对“篓子”不待见,如你棋下的不好,就有可能被斥之为“臭棋篓子”。再如,一个人如果喜欢被别人捧,谓之“戴高帽子”,安庆人则是说“给他戴个大炭篓子”,戏谑意味彰显无比。所以,我认为,在安庆最好与各色“篓子”隔几条田埂行事,图个清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方言大家谈之六十三:“半油篓子”的虚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