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在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82|回复: 2

安庆中秋习俗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1 05: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经过千百年演化发展,已成为人团圆、庆丰收的象征。安庆东周时期为古皖国所在地,作为拥有近8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中秋节早与安庆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安庆人心底难舍的情结。 
 中秋·赏月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当时已形成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安庆赏月由来已久。每逢中秋,一轮圆月升起,全家人坐在院里,设一桌案,摆上月饼、石榴、菱角、板栗、葡萄等拜月,之后边吃月饼等边赏月畅谈。月饼可切开分吃,梨子不能分开吃(分梨与分离谐音)。我市不少地方曾流传着有趣的说法,如中秋夜月亮若被云遮盖,预示着来年正月多阴雨。俗谚:“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旧时不少安庆文人喜欢在中秋之夜,与三五好友或酒肆畅饮、或携酒肴泛舟湖上,谈文论事、说古道今,逍遥自在。
  在安庆城区,赏月的地方不少,但有名的当属著名胜景———“菱湖夜月”。菱湖以多菱得名,每逢采菱时节,荷花竞放,满湖碧波,皓月当空,令人心旷神怡。“夜阴一刻一刻的深了起来,月亮也渐渐的泛起光来了,天空里从银红到紫蓝,从紫蓝到淡青的变了好几次。”这是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先生对安庆菱湖夜色的生动描写。
  如果中秋之夜,天公作美,坐在夜月亭里抬头赏月,也别有一番风味。
中秋对月·晚唐诗人曹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面对同一轮明月,历代文人墨客写下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抒发情怀。其中包括晚唐诗人曹松。

  曹松(约830年—903年)字梦征,舒州人(今潜山人,一说桐城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投靠建州刺史李频为幕客,李死后流落江湖。曹松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屡屡应试名落孙山,直到天复元年(901年)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时称“五老榜”。曹松一生漂泊,漫游南北名山大川,诗作大部分系旅游之作。

  曹松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坎坷,功名失意,对现实不满,并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战争。其《己亥岁二首》诗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成为千古名句,历来传诵不衰。

  有一年中秋,曹松对月有感,写下了《中秋对月》一诗:“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强烈地表达出对光明普照和对大公无私的赞颂之情。不管是皇亲国戚也好,达官贵人也罢,亦或是穷苦人家,对于芸芸众生,“不曾私照一人家”的“月神”总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私地将那皎皎月光洒向人间。
“月圆杀鞑”·大刀王胜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约在唐代出现。宋代月饼非常讲究,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明代进一步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在中国“八月十五杀鞑子”(也作“月圆杀鞑”)的故事广为流传。元末,汉人不堪压迫,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刘伯温献计,利用中秋民众互赠月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通知月时起义。这个故事在桐城流传甚广,因此就有好事者将此事与王胜相关联起来。

  王胜生于1324年卒于1363年,元末桐城(今枞阳会宫)人。史载其“武勇矫健,胆略过人”,人称“大刀王胜”。元末,王胜在会宫举起义旗,招募青壮年练兵布阵,远近闻名。元至正年间,朱元璋的起义军打到长江一带,王胜率军数千人投奔,屡建奇功,被封为左副元帅。

  王胜是否在中秋夜杀过“鞑子”,以此响应朱元璋?不得而知,因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毕竟只是传说。不过王胜其人其事却是切实存在的。他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慷慨赴死。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当时陈友谅拥兵60万,朱元璋仅有兵力10万,且不习水战。几回合下来,朱元璋均未占上风,最后刘伯温想出“诈降”和“火攻”之策,遂招募35名死士,王胜慷慨应募。这批死士假意诈降,伺机纵火焚烧陈友谅军寨,朱元璋大军趁火势出击,大获全胜,陈友谅逃至九江口中箭身亡,王胜等35人亦全部殉难。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没忘记王胜,追授其为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又赐国葬礼,立祀祠,塑全身像于家乡,赐大片土地抚恤其家属。王胜的墓志由明朝开国大元帅徐达撰写。

摸秋·送子


  话题转回来。中秋文化源远流长,在安庆也烙下了深深印痕。每逢传统佳节,亲朋好友互送礼品必不可少,安庆也是一样。这里主要说说安庆乡间一个特别的习俗———“摸秋”。


  中秋夜一些年轻人跑到别人田里偷摘瓜果讨吉利,主人即使发现也不会责备,叫做“捞秋”也叫“摸秋”。我市乡间一些地方还有“中秋送子”之说。如果有女子已婚未育,该女子的娘家人或闺中密友就会在中秋夜里,以“摸秋”的形式从别人田里摸一个大冬瓜或南瓜来,然后偷偷放进女子的被窝里,意即“送子”。另外,一些已婚怀孕的村妇,也会在中秋之夜去“摸秋”,以此卜知腹中胎儿性别。摸秋者认为摸到冬瓜、南瓜可得男孩,摸到花、豆可得女孩。

  乾隆年间乡土文人姚兴泉所著《龙眠杂忆》中写道:“桐城好,村妇惯摸秋,扁豆缀檐伸手够,方瓜(即南瓜)就地被人偷,养个小狲猴(小男孩之俗称)”,生动记载了“摸秋”习俗。

  “摸秋”摸的不全是瓜果,也有瓦片、石子。如有文记载:“是夕,城中妇女率至枞阳门内,百子庵前、鹭鸶桥畔摸索砾块占子,石为男,瓦为女焉”。

  随着时代发展,我市乡间“摸秋”习俗逐渐消失。

燃灯·砌宝塔


  中秋节,太湖县等地乡间还有青少年砌宝塔的习俗。

  砌宝塔所用材料多是断砖残瓦,地点多在庭院中。宝塔高五六尺甚至过丈,分五、七层,上小下大,每层塔内放上蜡烛或小油灯,塔前摆供桌,桌上陈列月饼、水果和野果野花。晚上点燃蜡烛或油灯,青少年沐浴月光在亲手砌起来的宝塔前嬉戏玩乐,直至午夜尽兴才散去。

  群塔朝拜·振风“塔王”

  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振风塔临江而立,为长江流域规模最大、最高的七级浮屠,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说塔”之美誉。振风塔一直是安庆的骄傲和象征,“塔影横江”更是安庆一大胜景。关于振风塔另一个有趣的传说,未必所有安庆人都晓得。

  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一轮明月挂苍穹,江中振风塔影倒立,熠熠晃晃。突然塔影旁幻出无数塔影,随波浮动,五彩纷呈,煞是神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长江两岸的所有宝塔全部汇集安庆,向振风塔行一年一度的“朝拜”大礼。为此,振风塔又有“长江塔王”之说。
安庆在线网社区,争做最受安庆人欢迎的交流平台!
发表于 2013-9-21 0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摸秋很有生活气息  可惜是第一次听说
安庆在线网社区,争做最受安庆人欢迎的交流平台!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7: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族小伙 发表于 2013-9-21 12:26
摸秋很有生活气息  可惜是第一次听说

是吧,我找了好多网站呢
安庆在线网社区,争做最受安庆人欢迎的交流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位|合作热线|小黑屋|手机版|安庆在线网 ( 皖ICP备16017945号 公安备案编号:34081102000310

GMT+4, 2024-5-19 03:3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