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在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5|回复: 4

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复制链接]

9837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资深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469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

发表于 2014-2-13 11: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古墓印证安庆移民迁陕历史

安庆电视台【天天直播】系列报道

两百多年前,大批安庆人携妻儿离乡背井,迁徙到陕西省的洛南地区及周边居住,如今,这批移民的后代在陕西生活得怎么样了呢?新年伊始,安庆广播电视台记者奔赴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商洛市,找到了这些“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2014年元月2日下午,经过一天的旅程,记者抵达了陕西省商洛市,第一站便来到了商洛市宣传部,希望能够了解到相关的移民线索。令人我们惊喜不已的是,接待记者的宣传科刘作鹏科长,居然就是乾隆年间安庆迁陕移民的后代。

陕西省商洛市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刘作鹏:我们家谱上记载来源于安庆的潜山县,后来80年代初期,我们祖上派人过去联系以后,才确认潜山县于1936年分成潜山和岳西两个县,所以我们祖上的地址具体在岳西的天堂山区。

刘作鹏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人,以前曾在商南县史志办工作,因此对自己先祖的迂陕历史曾有过非常深刻的了解。

陕西省商洛市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刘作鹏:大约在乾隆19年前后,一担两筐,小夫妻两个带着一个儿子,从(安庆)太湖附近步行,顺河顺着山势这么上来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安庆迁陕移民的历史,刘作鹏带着记者来到了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这里是刘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在刘家老屋后的山上,记者见到了刘氏家族迁陕始祖的坟墓。

陕西省商洛市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刘作鹏:父子合墓,这就是我说的一筐两担。这个是老子,这个是儿子。这两个人,老子、儿子两个人,这就是你们姓刘家的始祖?刘家的始祖。

这是座父子合葬的墓,擦拭墓碑,所见字迹清晰可辨。碑文上刻有“刘公尊导”和“刘公千年”等字样,更让记者震惊的是,在碑文的开头赫然刻有“江南潜山县人”。接下来记者看到了另一块墓碑,墓的主人是刘姓迁陕始祖刘尊导的两个孙媳妇,碑文上也刻有“江南潜山人”的字样。这些墓碑的碑文,都是印证安庆移民迁陕史实的珍贵实物证据。

刘作鹏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安庆迁陕移民的后代在当地被称为“下湖人”或“下河人”,所讲的方言与当地方言不同,被称为“蛮子话”。那么这些“蛮子话”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是否还保留着安庆方言的特色呢。明天,我们一起继续关注特别节目《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9837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资深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469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1: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记者异乡感受“乡音阵阵”

安庆迁陕移民后代在当地被称作“下湖人”或“下河人”,所讲方言与当地方言不同,被称为“蛮子话”,那么,这种“蛮子话”口口相闯了两百年,是否还保留着安庆方言的特色呢?我们继续讲述特别节目“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元月3日,记者前往位于离商洛市区西南方向约50公里的山阳县。在山阳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记者意外地发现,墙壁上的地图中,潜山县和山阳县被人刻意地画上了红色圆圈。记者找来了这张地图的主人王荣金,他说出了缘由。

山阳县委宣传部前副部长王荣金:“听祖先老辈们传下来说,我们是当年从安庆府潜山那块移民过来的,移到这来我们这代,已经有第九代了。”

王金荣对记者的来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亲热的用方言与咱们记者聊了起来。

(同期)舀饭不叫舀饭,叫盛饭;吃饭叫qi饭;祖父叫爹;奶、爹、妈、大,父亲不叫父亲,叫大;外爷叫家公,外婆叫家婆。

多么熟悉的声音,这是记者在离安庆千里之遥的陕西第一次昕到亲切的乡音,随后的采访中,记者更是在异乡感到“乡音阵阵”。在商洛市丹凤县的蔡川镇,村民一听到是安庆来人了,第一句话就是询问记者安庆是否有个太湖。

(同期)

对,有太湖县。

因为我们这号称口音都叫“太湖佬”。

(同期)

你老家在太湖是吧?

对。

你去没去过啊?

没有,远的很。

村民们说,蔡川镇是丹凤县何姓最为集中地地方,这里何氏家族最早的祖先就来自于安庆太湖。村民何后来保存完好的一套100多年前修撰的《何温氏宗谱》,也印证了他们的祖先确实来自于太湖,于乾隆四十年迁居陕西。

(同期)乾隆四十年,迁居陕西洛南新义社闷沟。

在蔡川镇的太子庙村,面对老家来的记者,村民们显得很兴奋,热情的和记者聊起了家乡话和一些风俗习惯。

(同期)

“hai”是什么意思?

就是脚上穿的鞋。

眼睛呢?

眼珠子。

下巴呢?

“han Kuo子”。

比如,我们上街去叫,叫上“gai”。

(同期)

明天叫什么叫?

下午呢?

你们过小年是什么时候?

我们何家,据说在老家是大家族,25在二房家吃,所以说我可能是二房的人。所以我们就记得是25过小年。

(同期)kei是二房,我是大房。所以我是24过小年。我这个哥,是二房。所以是25过小年。

岁月在变,不变的是老家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记者从这些纯朴的村民身上仿佛看到了亲人的影子,也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根在安庆的陕西人》,我们明天继续为您讲述。


414

主题

781

帖子

529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90
发表于 2014-2-16 06: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见楼主更新啊,,我来
安庆在线网社区,争做最受安庆人欢迎的交流平台!

414

主题

781

帖子

529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90
发表于 2014-2-16 06: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祠堂见证秦皖两地亲情

      在结束了蔡川镇的采访后,安庆广播电视台记者又先后前往了陕西省丹凤县城和商南县的富水镇,在那里,记者又有什么收获呢?我们来看今天的特别节目《根在安庆的陕西人》。
       元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丹凤县城,参观了建于清代的船帮会馆。会馆大门形似一座三开间的大牌坊,门楣上的牌匾有“安澜普庆”四个字,这四个字似乎隐喻着它与安庆的一份不解之缘。
     讲解员:“当时,这里有很多的经济贸易往来,所以在旧时就有水旱码头的美称,我们的船工、帮运工将近500号人,为了不受别的帮会——青帮、马帮、青瓷帮——众多人的歧视,他们就决定集资建馆。”
     在船帮会馆内,记者惊喜的发现了一座我们安庆人极为熟悉的花戏楼。这座花戏楼与我们皖西南大地上的众多古戏楼在布局、造型上极为相似,只是做工各有千秋。
      讲解员:“我们这个花戏楼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花戏楼,还有另外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花戏楼在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两座花戏楼被称为南北双绝。”
      如果说丹凤的船帮会馆只是在建筑风格上与我们的一些徼派建筑相似,那么记者在商南县富水镇看到的一座安庆移民的祠堂——贺氏祠堂,则清清楚楚记录了相隔千里之遥的两地渊源。
     贺文龙:“我们贺氏家族是乾隆初年,当初是弟兄三个,从安徽宿松县徒步迁陕,落户富水王家庄,在这里耕作繁衍生息,到现在已经有十三代人了。”
     如今,距贺氏先祖迁陕已经过去200多年,贺氏家族也从当初的弟兄三人繁衍至1500多人。虽然两地距离很远,但贺氏家族的成员与老家安庆的联系一直没断,“秦皖同辉”的牌匾、一幅幅照片见证了时间与空间都隔不断的两地亲情。
      贺文龙:“我们联系从旧社会都已经联系,我们修谱现在是九修宗谱了,在解放以前就修了七次。”
      记者:“七次都是一直跟宿松一起修的?”
        贺文龙:“都是在老家修的,我们派的上祖的代表,再往后我们第一次修谱是八几年修了一次,叫八修。零几年修了一次,是九修。”
    《根在安庆的陕西人》,我们的走访仍在继续,明天接着为您讲述。
安庆在线网社区,争做最受安庆人欢迎的交流平台!

414

主题

781

帖子

529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90
发表于 2014-2-16 06: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与“黄梅戏”相似的“商南民歌”

       元月5日下午,安庆广播电视台记者抵达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南县县城。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在这里,当地广为传唱的商南民歌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同期:唱小小船儿 两头翘哎 里面坐着个花娇娇哎)
     这是丹凤县蔡川镇何衍福老人给记者清唱的一段民歌小调,这也是他们祖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而这些小调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在商洛成为广为传唱的商南民歌。
     ( 唱:什么弯弯在天边一一)
      这是商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划船调》中的一段,对于我们安庆观众,是否觉得与咱们的黄梅戏很相似呢。在商南县安庆移民后代代表举行的座谈会上,商南文广局退休干部叶有声告诉记者,商南民歌是在当年老辈从南方带过去的小调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与当地的陕北民歌有很大区别。
       (采访)像我们看戏曲频道听那个黄梅戏,听的非常入耳,听到黄梅戏感觉非常亲切,而且我们这儿的民间小调,它那个曲调跟那个(黄梅戏)都很接近,我们的歌跟陕北民歌说话腔调区别很远。
     座谈会上,商南县县志办副主编胡中华说,商南县全县有25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是安庆移民的后代,受当地文化冲击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商南民歌还依然还保留着安庆老家的特色。
       结束了在商南县的采访,我们记者在陕西的探寻之旅也告一段落。几天来,记者的足迹遍布了商洛市的各个角落,不仅看到了很多当年安庆迁陕移民先祖的遗迹,也昕到了这些移民后代至今还保留着安庆老家的方言和民歌小调。我们的采访足以说明,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根在安庆的陕西人并没有完全被当地社会所同化,而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以自己的方式更好的生活在陕西的大地上。
安庆在线网社区,争做最受安庆人欢迎的交流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位|合作热线|小黑屋|手机版|安庆在线网 ( 皖ICP备16017945号 公安备案编号:34081102000310

GMT+4, 2024-5-21 01:49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