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在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79|回复: 0

年味/郭全华

[复制链接]

9821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资深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458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

发表于 2015-1-29 05: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一个农历年到了,身边不少人说,现在的年味淡了很多,过完一个年,没什么感觉,其实这是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说他们的嗅觉和感知神经钝化了,只要农历还在,只要中国传统文化还在,农历年的味道就永远不会消散。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人人都对年有一份执着的的期盼。
      我的老家一直过传统的年,我每年都回老家过年,城里朋友见我一放假就忙着收拾东西往偏远的老家赶,就说,你真不嫌麻烦,来回折腾,乡下有什么好?在城里住着多利索。我笑笑说,嘿嘿,那可不一样呢。
      老家从腊八那天就开始飘出年味了。腊月初八家家吃腊八粥,每家的主妇老早就准备好了煮粥的食料,要有八样,大米、黑米、芝麻、面筋、肉丁、桂圆、绿豆、山药,并不是非要这几样,只要能凑足八样就可以了。早饭过后,大人就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洗好,放进锅里,添上一大锅水,剩下的任务就是小孩子的了,小孩子乐得屁颠屁颠的往灶膛里添柴火,腊八粥要熬一个上午才能熬好,熬好的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稠,也就是软和滑溜;一个是香,在场院外的路边能闻到香味才算好。因为家家都熬腊八粥,一到中午,全村都飘荡着醇厚无比的浓香味。当大家端着盛满腊八粥的蓝边碗或蹲或坐兹溜溜喝着八宝粥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说的笑意。
      这一天也是大扫除的既定日子,孩子熬粥,大人在家清扫门庭屋宇,这叫除旧迎新。这不是普通的扫地,而是把屋顶、房梁、楼阁、家具、墙壁、门窗等所有角落都清扫一番,也有人说是给家洗个澡,一年才洗一个澡似乎少了些,安排在腊八这天洗,意味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主要的大事有几件,一是杀年猪。每家每户都以杀年猪为豪,没能杀上年猪的人家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屠户扛着大大的泡猪桶到村里来,一放到院场里,大人孩子就围过来了,大人是帮忙捉猪的,小孩是看热闹的。把猪捉住按上门板,一刀子捅下去,猪血就哗哗流进备好的盆里,趁热端进厨房制成猪血块,然后吩咐小孩子邻里亲房每家送一块,这叫沾福气。等把猪毛褪尽了,屠户拼力往猪皮下吹气,猪一下子变得肥肥胖胖,端正地趴在桶的边沿上,在冬阳的辐照下,格外福相,小孩子就会围着嘿嘿笑,伸出小手时不时去触摸一下弹力十足的猪身,大胆的用力一拍,发出好听的响声,屠户假意一吼,小孩吓得飞跑。接下来是最庄严的仪式,下元宝。所谓元宝就是猪头,这猪头是为过年时祭祀用的,同时猪脚猪心和猪蹄舌头腰子等也要用于祭祀。取名元宝也是有特别寓意的。主人准备好了鞭炮,看准了时间,说开始吧,屠户就熟练地拿起锋利的屠刀,沿着猪脖子一划拉,在鞭炮的炸响和人们的祝福中,元宝取下了,一片欢呼。接着就是切割拜年肉,这块大的是给孩子的外公备下的,接下来几块是给舅舅们准备的,还有姑爷、表伯等一大批,人人家都有份,拜年肉切完,剩下的就可以随意一些,根据各家的习惯,怎么弄都行,大多会腌成腊肉。其它杂项也一一弄好,年猪饭也就开始了,主人家邀请乡邻来吃饭,一家一个,喝酒,互道祝福,并展望来年。如今回乡要是赶上杀年猪,复现这些场景,我倍感亲切,当我给在场的乡亲们散烟时,我感觉我又回到了儿时。
      还有一件事是做年糕。先是备料,水浸一两天,然后放到石碓里舂成粉或者石磨里磨成浆(后来有碾粉的机器,就只需挑到碾粉轧浆厂去),回家后就开始制作年糕。全家动员,有的负责把冬闲时备下的干片柴搬到灶下,有的负责到邻居家借器具,有的负责烧水,有的负责揉搓粉团,有的负责制作年糕,有的负责蒸制。当一笼年糕蒸熟了,倒出来放在大型器具里,一团团热气腾腾上升,用力吹开,看着糍巴巴的年糕,每个人脸上就像吐了一层光鲜的亮色。年糕有软的硬的,软的是糯米为主,硬的籼米为主;也有白和红之分。白的是纯米粉的,红的掺和了高粱粉;有大的小的,大的做成圆圆的,半径三四十公分以上,小的比巴掌还小,也叫印子粑,到人家借来模子,把揉好的粉团嵌进去,弄好后扣到蒸笼里,煞是好看。有的是一个囍字,有的是福字,有的是胖娃娃,有的是红灯笼,蒸好后小孩拿一双筷子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型号砸吧砸吧吃着,一副得意洋洋之态。
      除了蒸年糕,靠近年关时,蒸发粑也是不可少的,这种米粉粑薄薄的,软中又带脆,除了家里过年吃,还可以在正月里给来拜年的人回礼用,当然只有比较重要的亲戚才有机会获得此等回赠。最后一项比较费事的工作就是打豆腐。每到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会打几窠豆腐,因为打豆腐工序比较多,所以头尾要忙两三天,过年要的是豆腐,所以打的也就多些。如今,市面上的豆腐吃得再多,也感觉不如老家的年豆腐有味,哪怕再嫩也找不到乡下土豆腐幽远的味道。
      真正的年味当然是年夜饭。我们那里的年夜饭其实不是当天准备的,是用一年的时间来准备的。这话毫不夸张,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得参与,老家的规矩是,每个人都得为年夜饭准备一道菜,也就是说你最想吃什么菜,提前告知,家里好准备。有一年我一个同学中午被留学,家里带给他饭菜里有两个黄灿灿的荷包蛋,特别诱人,我从来没吃过呢,我就暗想,今年年夜饭我叫妈妈给我这样的荷包蛋,你不是有两个吗,我要吃十个。年夜饭鸡鸭鱼肉缺一不可,哪怕你不想吃也得备下,满满一桌子菜,每道菜都得吃几口。小孩子们择口,大人就按到他们的碗里。年夜饭不能吃光,每个碗里得有剩余,取年年有余之意。年夜饭得慢慢吃,不能像平时一样抢,孩子们耐着性子吃,好不容易放下碗筷,鸟一样飞走了,爸妈落在最后,看着满桌子狼藉,会心一笑,这一年总算熬过来了,上天没有亏待自己的辛劳付出,值得。
      年的味道并不只有吃,热闹也是重要的一环。热闹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心情的释放,每到过年,再苦再累再多坎坷的人也放下包袱,尽情享受年的抚慰,拉家常,说趣事,玩游戏,无所不用。当然热闹还有一个重要道具,那就是炮竹,炮竹的类型多样,有鞭炮,摔炮,立炮,冲天炮,雷子,彩纸炮,也有小孩子玩的筒炮、盒炮等。从杀年猪开始就放炮竹,一直放到元宵以后。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送灶神,迎祖宗,自然要多放炮竹。据说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元宵前,上天交接班,无论做什么喜事都无需看吉日与否,自行安排绝对不会犯冲。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感动了上苍。这也是上天对多灾多难的人间的一次特赦吧。天擦黑,家家户户摆放祭品,点燃香火,燃放炮竹,把祖人接回家过年,乡亲的理解是,他们在地下寂寞了一年,赶上活着的人好好享受年景,不能忘了他们,这也算是一种精神传承吧。我们那里的规矩是过完元宵到正月十六早饭后再送祖人回去。在这之间,祖宗牌位前一直点着香火,摆着贡品,凡有好吃的,主人都会先盛一小碗放到祖宗牌位前,请祖人先享用。
      腊月三十是祭祖的大日子,先是各家各户到祖坟山上去扫墓,打扫修整坟包,回来后参加隆重的集体祭祖,家家户户都会端着一大盆祭品,扛着成捆的炮竹赶到祠堂,有序连贯地进行祭祀活动。每家每户的男丁和男孩(因计划生育只有一孩的,女孩也可以)都一个不落齐聚祠堂,当族长宣布祭祀开始时,长达一两个小时的烧香、磕头、燃放鞭炮盛况空前,平时安静的村庄霎时间地动山摇,热闹无比。祭祀结束,回到家后主人还会在牛羊猪圈烧香放炮,祈祷明年的六畜兴旺,也会到灶下燃一挂炮竹,期盼灶王爷为明年生活的顺利保驾护航。
      正月初一也有个仪式,叫出天方。除夕守岁过了十二点就是正月初一,大半人家都要等到天麻麻亮才开始出天方,所谓出天方,就是一家之主把备好的冲天炮雷炮万鞭炮摆放到场院,用最隆重的响动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是一年里花费最大的一次燃放爆竹。有钱人家的鞭炮能放接近一个小时,等天亮,各家各户门前的爆竹屑遍地都是,就像铺了一层红地毯,哪家的最红最厚最密,哪家就会生出更多一份的自豪。出完天方的主人不会再回到床上找回笼觉,而是悠闲地喝着早茶,吸着旱烟,剥几颗花生吃,等到天亮,就去登附近的山,所谓上山,因为山在高处,取步步高之意。回来时,朝阳满地,主人也携带者一些干松枝之类的柴料回到家中,取招财进宝之意。回来后就张罗新年第一顿饭,两样是必不可少的,一是长寿面,二是蒸发粑。
      放鞭炮一直延续到十六送祖,初三三朝年,要放鞭炮,初七上年头要放鞭炮。关于上年头的鞭炮我印象特别深刻,等到入睡前,父亲从楼上到楼下,每个房间的角落都会点燃一个小炮仗,一路炸下来,直到前门后院,都要放个遍,什么意思呢?驱赶鬼魅魍魉,也就是驱邪避鬼之意。为加强驱赶的力度,节省炮竹的开支,那时候的小孩,人人手上都有个夸板,用竹子做成的,一端有竹节固定着,一端剖开抠去一部分,用手横向提着,往下用力一按,再往上一提,上下两块竹片就撞击到一起,发出浑厚的响声,一个夸板不成气候,如果每家每户的孩子都同时发出这样的声音,就很壮观了。这简单的乐器比炮竹经久,我们常常是几十个孩子沿着村庄一家一户走过,每家楼上楼下门前屋后“演奏”,所到之处,大人都会塞给孩子们一两粒糖果,算是奖励。过了小孩年纪的人总免不了循着浑厚响亮的音群望去,一脸羡慕与向往。可惜这情景现在看不到了。现在的小孩除了电视游戏机或者围着大人的麻将桌一脸茫然就是胡乱放花样翻新的爆竹,味道淡了很多。
      年味里还有重要的一环,穿新衣。也许现在的人对穿新衣没什么感觉,因为谁都不曾穿过补丁衣服。在乡下过年,我们那里一直还保留着过年换新的习俗,新年新气象,门庭打扫了,门窗贴上了春联年画,厅堂也换了挂历,人也都得换换新。再忙再累,也得赶在三十之前,到镇子上买一身新衣服,且上下身都得换。谁过年不穿新衣,谁背后就会落上白眼。
      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年味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条件许可,可以买一对红绸布做成的灯笼挂在门楣上屋檐下,沿着村子看过去,一溜的灯笼阵,暗淡的村庄因此格外鲜红,充满喜气。就是年过完了,灯笼还在,直到下一个年来临,才又换下来。过去囊中羞涩,买不起灯笼,每到年关,父亲就去自家竹园砍一棵竹子回来,当起了临时篾匠,剖竹,削竹,很快就做好了几个灯笼的骨架,然后我拿出从平时写作业时就留心省下的白纸,端来米汤,糊到骨架上去,小半天功夫,几个灯笼就做好了。你也许要说,灯笼是白的呀,不错,还有一道工序呢。父亲拿出从当民办教师的姑父那里讨来的红墨水,用毛笔一笔一笔把灯笼涂成了鲜红,然后我又拿出捡来的空墨水瓶,给瓶盖烫出一个眼,父亲用铁皮包住线绳卷成一根细条,卷好后截成几节,一个瓶里插一节,再在瓶里倒点煤油,把瓶盖套好,一个小灯就有了,放入灯笼底座,最后弄个绳子系在灯笼口,上头连着棍子,灯笼就算做好了。一到夜里,各家各户的孩子就聚集一起,组成灯笼队,沿村走动,星星点点,郭沫若先生想象过“天上的街市”之美丽,我要说,此刻,我的在漆黑的夜空下的村庄就是美丽温馨的街市,提着灯笼在走的孩子们就是闲游的天使。
      说祝福的话和拜年也是过年不可少的一课。说祝福的话,其实是一种特别的文明教育,过去农民接受读书的机会少,通过春节这个特定时段来实施,效果出奇的好,平时带脏字眼的人都会自觉收敛不少,骂人的话也很少出现。关于拜年,如今流行网上和手机拜年,在我们乡下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农民忙于生计,平时少联系,亲戚之间走动不多,正月的拜年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纽带,起了沟通交流作用,拜年大军在乡村里浩浩荡荡,五彩缤纷,组成中国年靓丽的风景线,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如果少了拜年,我想中国年的味道定会大打折扣。拜年不在于礼物的多少,而在于那种氛围,一块拜年肉,值不了几个钱,重要的是你拎着一块拜年肉,走进白发苍苍的老舅舅家,高喊一句,舅舅,我来给您拜年了,祝您加福加寿,全家安康。舅舅全家,舅舅的左邻右舍,都会心潮起伏感到温热无比的。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十多年,但我还保留着每年都在乡下过年、正月里陪着老家的兄弟姐妹去拜年的习惯,我总是受到最高规格的待遇,兄弟们说,跟着我去拜年,待遇也随之提高,还有不少额外实惠,乐意。我知道,这也是因为如今有些入了城的乡下子弟不屑于村里拜年的那一套,我就有些物以稀为贵了。在乡下拜年吃百家饭,或多或少增加了不同的口感,体会到了各种层面的喜怒哀乐,对自己是莫大的鞭策与警醒,我愿意长期坚持。城里也有拜年,但完全是走过场,就算吃饭也是在饭店吃,鲜有值得回味的东西。
      年味还体现在娱乐上,村里原来有宣传队,每到过年都有新节目,挨村演出,给点茶水费,条件好的也给点辛苦费,大家赚个乐呵。后来就有专门为赚钱巡回演出的各种团队,比如舞龙的、玩狮子的,唱戏的,念经发辟邪符的,如今被电视弄的,中老年人多被电视里的文艺节目吸引着,年青一代的赚钱很轻松,过年时口袋都鼓囊囊的,就在麻将桌、扑克牌上折腾,进进出出,一个年过下来,有的赢了,有了输了,赢的骄傲,输的也淡淡一笑,过年嘛,就是玩,图个快乐。我回家基本都告别电脑和网络,除了拜年喝酒叙情,也爱在兄弟家的麻将桌上混,和他们融为一体,当然输的时候多,他们开玩笑说,不赢你赢谁啊?叫你明着发给我们三五百块钱,我们不好意思,你也不好意思,打牌输给我们一些,你体面,我们也开心。
      在乡下过年,值得一提的还有返城。我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出门,车的后备箱塞不下了,还有妯娌姑嫂们往车边送。有绿色蔬菜,有各种特产,有上等的腊肉,有双亲醇厚的叮嘱。一回到城里,小区的邻居看到我满载而归,忍不住说,在乡下有亲戚真好。我心里想纠正他:在乡下过年真好。
      过一个完整的农历年,要做的事很多,难怪从古到今都有一个不衰的词:忙年。这忙里更多的是辛苦,但是人们记得的却是其中的味道,是快乐,是回味,是无穷的魅力。(郭全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位|合作热线|小黑屋|手机版|安庆在线网 ( 皖ICP备16017945号 公安备案编号:34081102000310

GMT+4, 2024-4-28 12:5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