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在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03|回复: 0

循着诗人的足迹去旅行 36首明代诗再现安庆风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9 18: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循着诗人的足迹去旅行 36首明代诗再现安庆风景

 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不少人登上大龙山,饱览“皖之镇山”的美景。屹立于安庆城北的大龙山山势雄伟、风景秀丽,自古就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不少诗篇。近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吴牧先生整理家谱时发现其明代先祖描写安庆风景的36首诗,其中多篇描绘了安庆的龙山凤水,有史料价值。


  家谱中的古诗

  9月底,吴牧先生致电安庆晚报记者,说他在整理家谱时意外发现了先祖吴秉华的明代诗篇,内容大多是当时安庆的风光,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吴秉华在大龙山下的生活,现在看来,除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之外,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随后,安庆晚报记者赶到吴牧先生家中,见到了吴氏家谱。

  家谱上的记载显示,吴氏先祖吴秉华生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嘉靖三十五年病故,原籍江西,世为鄱阳望族。其家族祖先在宋朝时有效阻挡了金兀术的骑兵进攻,立下功勋。明建文年间,吴秉华的祖父成为翰林学士。到了明成化年间,吴秉华的父亲早逝,家庭陷入困境,但他仍坚持边读书边务农。

  明弘治四年(1492年),26岁的吴秉华孤身一人乘船离开祖居地谋发展。他顺江而下,幕游皖地,偶然间发现长江北岸的大龙山风景秀丽,好似二龙逶迤而来。于是,吴秉华就在大龙山下的枣园筑室,在此繁衍生息,成为怀邑吴氏第一世祖。靠着勤劳耕作,吴秉华的生活还算自在,闲时就游览龙山胜景,吟诗以记之。诗中描绘的“天井龙湫”、“灵山石树”、“圆照庵”等景点至今仍存。

  36首诗描写安庆风光

  翻开《吴氏支谱》第九卷,安庆晚报记者看到吴氏先祖吴秉华的36首诗占了11页篇幅,这些跨越近500年历史的诗多为五言和七言,其中较多篇幅描绘的是田园生活和龙山之美。例如《枣园樵唱》中写道,“无边歌起暮云天,知是樵家韵巧联。高唱遥应溪涧水,低声近绕翠微烟。每聆栗里停云句,不述南山种豆篇。最是好音听不厌,归来馀韵复悠然。”描绘的就是吴秉华在大龙山下枣园中的闲适生活。又如《秋》中所写,“山随天气净,云带日光浮。”描绘了秋日里的龙山风光。

  除此之外,吴秉华还写了不少游安庆名胜的诗作,如“登镇皖楼”、“登大观亭”等。其中,《登镇皖楼》诗中写道,“高楼峻比凤凰台,此日登临亦壮哉。三楚江流天外落,二龙山势日边来。帆回断岸如歌扇,车走长街若迅雷。此处宜城钦郭璞,遥吟愧乏摘仙才。”

  “我们后辈要感谢先祖留下了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明代镇皖楼的雄伟壮观,还让我们领略了当时街市与江岸边繁华的景象。”吴牧先生说,“更有价值的是诗中还道出‘宜城’与郭璞的关系,为东晋诗人郭璞登临安庆盛唐山所言‘此地宜城’的典故提供了佐证,至少说明在明代这一典故已广为流传。”

  秉承诗书传家

  吴秉华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据吴牧先生介绍,那时的大龙山尚未开发,林木葱郁,虽然风景甚好,但却是游牧场所,居住的人口稀少,更别说设立学堂了。吴秉华不忘“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认为无论后辈做什么,都应对读书求学锲而不舍,要劳有所获、经有所利。于是他亲自给孩子们授课,教授《三字经》、《千家诗》等。在吴秉华的努力下,龙山枣园开设了蒙馆,教授山里儿童,普及文化知识。

  吴秉华病故后,他的孙子整理祖父的诗稿,从250多首诗中精选了36首编成诗集。为了防止诗稿遗失,其孙将这36首诗印入谱牒,让家族后代共同收藏。近500年的时间里,家谱修过多次,但一直保留着吴秉华的诗篇。

  如今,怀邑吴氏的后代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作为其中一员的吴牧先生对先祖吴秉华诗书传家的祖训十分感激。“先祖吴秉华的这些诗句,不仅使我们子孙后代了解了安庆的历史与名胜,也激励着我们传承文化,传承‘诗书继世长’的理念,这让我们后代受益良多。”吴牧说。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吴牧 记者 项珍
我唱歌哪有跑调,我只是喜欢唱自己的调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位|合作热线|小黑屋|手机版|安庆在线网 ( 皖ICP备16017945号 公安备案编号:34081102000310

GMT+4, 2024-5-19 13:14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